熱烈祝賀濟源礦電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真人綜合防護性能試
本報訊7月9日上午9時30分,已經在密閉的救生艙中安全度過5天5夜,完成了8小時55℃高溫和112小時常溫真人試驗的12名實驗人員,面帶微笑走出了救生艙,接受親人和同事們的祝賀。這表明由國家安全標志中心、國家安全生產重慶礦用設備檢驗檢測中心專家組織的濟源市礦用電器公司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模擬實驗項目取得了圓滿成功。
“檢測指標全部合格,12名參試人員生命體征完全正常。這是目前國內檢測成功載人最多、綜合防護性能堪稱一流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多項技術國際領先。”曾在加拿大等國參與過救生艙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總工程師吳文博士激動地說。
吳文告訴記者,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被稱作“生命之艙”,是國家“十一五”提出的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其 主要功能是在煤礦井下發生瓦斯爆炸、火災、冒頂坍塌、水災以及粉塵爆炸等災害事故時,為無法及時撤離的井下作業人員提供等待救援的應急避險空間。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礦用電器公司有著十余年防爆電器產品的研發實踐經驗。在得知國家的產業政策后,他們及早謀劃,迅速行動,于去年9月份與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在濟源、武漢兩地同時成立研發中心,投資1.5億元聯合對救生艙項目進行研發。這一項目先后被列為河南省重點工程項目和國家2011年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
借助中科院先進的技術力量,在經過上千次科學試驗和技術改進后,礦用電器公司救生艙項目取得了10多項技術成果:首次采用高強度瓦楞結構的艙體外殼,有效地提高了艙體的抗爆炸沖擊能力;采用先進的無機 納米隔熱材料技術,使艙體能防1260℃的高溫;創造性地提出環境舒適度控制理論,為艙內避險人員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適的環境……這些獨創的技術均處于國際領先的地位。目前,該項目已取得14項國家專利,另有4項專利正在申請中。
礦用電器公司董事長王善海難掩成功的喜悅,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全國約有1.3萬家煤礦和6萬家非煤礦山,僅煤礦企業的救生艙需求量就在20萬臺左右,市場規模在4000億元以上;按照每年銷售1000臺計算,礦用電器公司每年就可創造產值25億元,實現利稅5億元。目前,該公司已與十余個省的煤礦企業達成了上百臺產品的供貨意向。王善海信心十足:“預計8月份,由咱濟源人建造的具有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救生艙將正式下井,為全國成千上萬的煤礦、非煤礦山井下作業人員提供安全保障。”